「為什麼沒有人做,因為你我就是那個『沒有人』,你可以跟我一樣,跳出來做沒有人要做的事。」by Richard。這是 MIX 2018 創新設計年會,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。

01.jpg

筆者之一是第二次參加 MIX 創新設計年會,比起去年的內容,今年又更加豐富與精彩,怎麼說呢?今年的 MIX 創新設計年會感覺上視野更加宏觀,有來自《資訊架構學》一書的作者 Louis Rosenfeld 來分享資訊架構的重要性、也有香港和大陸講者分享著跨國設計的國際觀點、更有許多台灣本土在地的講者,分享可以如何讓設計深入到社會應用中,不僅讓今年的格局從本土到跨國,更正貼切了今年的大會主題「全局思考・破局應用」!

年會從開場那一刻就展現其國際觀點、創意及幽默感:環繞 12 樓會場的窗簾隨著開幕音樂拉起,而音樂則是星際大戰電影片頭曲!在星際大戰日的一早接收到這項小驚喜,精神為之一振,也讓人會心一笑。

資訊架構學,就是要讓資訊更好找與更好理解!

Louis Rosenfeld / 資訊架構學作者

02.jpg

由於之前剛好正讀完《資訊架構學》一書,因此對於這次大會邀請了作者 Louis Rosenfeld 感到非常興奮。先前在讀《資訊架構學》時,覺得書中提到了非常多也非常詳細的資訊分類方式,從組織、命名、導覽、搜尋、Metadata、策略⋯⋯等,雖然很詳細但卻也讓人感到複雜不易理解,然而這一次 Louis Rosenfeld 透過輕鬆詼諧的方式來介紹資訊架構,讓書中的內容更生活化也容易聯想。

Louis Rosenfeld 提到,如果一開始沒有規劃好網站的資訊架構,就可能為變成一直增加一直增加,然後就成了樂高積木一樣,實在不是一個好的做法。

03.jpg

04.jpg

好的作法應該是讓資訊透過結構化,組織和標記信息的方法,讓資訊更容易被查詢到和理解。就像 amazon 網站,從過去到現在的版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
05.jpg

Louis Rosenfeld 也將資訊架構與台灣在地做了很生活化的連結,逗得在場大家哄堂大笑,他說:「來台灣前,我搜尋了台灣夜市美食,發現了這張很有組織很有架構的照片,雖然不知道有些是什麼食材,又為什麼會放在一起,但是我覺得這是很有資訊架構的組合啊!」

這也說明了,其實資訊架構的應用,不僅是在網站、手機,更可以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,當你學會了如何組織與收納,如何整理與分類,其實就能發現許多事情都變得簡單輕鬆多了。

06.jpg

在中國,沒有 Mobile First,只有 Mobile Native!

Alfreda Yu / Isobar Experience Design Director

07.jpg

還記得這幾年,在台灣,我們總會把 Mobile First 掛在嘴上;但是,隨著科技越來越先進,上網越來越方便,現在有許多年輕人根本就沒用過桌機,甚至在中國只有 Mobile Native 的這種說法。

Alfreda Yu 分享自己從西方設計的思維,進到中國大陸後所受到的震撼。在中國擁有自己獨有的網路風格,除了提醒我們不可忽視中國大陸的影響力,更不可以僅想用西方思維直接套用到各個國家,而是更應融入當地的特色才是。

舉中國大陸為例,中國大陸的網路市場有五大趨勢:

  1. 微信的力量已深入每一個人的生活。
  2. 創新在中國更是搶快,又稱微創新。
  3. 手機原生代(沒有桌機,直接用手機接觸網站和 APP)勢力不可忽視。
  4. 封閉封鎖的市場。
  5. 手機支付已是常態。

單看中國每 60 秒會發生的事情,就可以看到微信每一分鐘的訊息數,就已超出全台灣人口數,且不論是從聊天通訊、手機支付買東西、叫外送叫車、線上金流⋯⋯等,透過手機使用微信幾乎已經是每一個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,這是大大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現象。

08.jpg

從設計的角度來觀察,在西方的市場,設計的風格更著重在企業形象(下圖左邊),反之在中國大陸,使用者們更喜歡的是方便快速的功能性設計(下圖右邊),由此可見西方的設計風格在中國大陸不見得就能直接移植,這也說明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差異的重要性。

09.jpg

透過觀察數據的表現、用戶的反應回饋,快速執行調整!

林慶達 / LINE 台灣服務企劃團隊負責人

10.jpg

在 LINE 的設計中,同樣有著跨國設計的經驗分享,為了維持一個產品的方向和標準,LINE 同時在印尼、泰國、台灣、香港等國家推出,透過數據得知,很明顯各個國家使用者的習慣截然不同,印尼和香港人喜歡看新聞,泰國人喜歡看星象,而台灣人則喜歡看電影,因此必須透過數據來找出 insight,並分析不同國家的使用者習慣,快速調整出適合該國家的設計。

11.jpg

12.jpg

Gogoro 透過設計改變世界

葉權峰 / Gogoro 視覺設計總監

gogoro01.jpg

筆者之一身為長期的機車通勤族,相當欽佩 Gogoro 對能源革命的投入,也好奇他們在設計產品時,到底考量的重點有哪些。

人類作為地球上其中一種居民,已不再只是和其他居民「共存」,而是也主動製造了各種問題。交通污染,特別是汽機車廢氣,佔了台灣空氣污染的 36%。重視此項問題的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,推廣大眾運輸工具、限制私有載具、改進油車引擎、鼓勵電車代替油車⋯⋯。

gogoro02.jpg

Gogoro 的團隊嘗試在台灣人的交通決策(擁有機車)與改善空污問題(電動車的能源共享)兩者間取得平衡;擁有與共享並不互斥,Gogoro 電動機車的誕生與其持續演化正說明這點。然而,為了讓產品的價值與概念傳達給使用者,產品設計上必須「說故事」。

gogoro03.jpg

Attract 吸引:如何讓人半秒內認出 Gogoro?靠顏色,運用電的顏色 (electric colors) 展現在車體、在安全帽上。如何讓別人知道 Gogoro S 速度很快?從 logo 上 S 的雙線條設計,就足以 帶給別人賽道印象及速度感。

Engage 參與:車體的配備,可以展現車主的個性。除了車種、顏色,車主可將機車弄得較為越野的、都會的或居家的;同時也表示車子可以有各種可能,車子可以在不同情境下展現不同個性。

Connect 連結:車主與車子的互動體驗,透過行動裝置合而為一。車主會因騎乘習慣得到徽章,例如常晚歸的車主,會得到「德古拉」的徽章。除了徽章,行動裝置成為私人導航,記錄車主的動力輸出、騎乘操控習慣,例如平均騎乘傾斜度等。

透過說故事的產品設計,Gogoro 將其理念與價值傳達給使用者。身為那個「沒有人」,Gogoro 從台灣出發,解決在地的問題,並進而改變世界。

(文章未完,請前往閱讀 MIX 2018 創新設計年會心得:你就是沒有人!Day 2

作者:Elan & 菲力普

推薦閱讀:

 

歡迎透過電子郵件訂閱痞客邦 UX 實驗室,部落格會在每週一中午更新喔!


點擊訂閱後請至信箱收信,並確認訂閱完成。技術提供Feedio
arrow
arrow

    痞客邦 U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